OWLHK團隊感言
Dr. Ken So (教育及研究經理)
台灣雙流的楓港溪大部份河段水深不及膝,流水清澈涼快,十分適合做環教活動。交流當日參與到台灣環教師安排的河溪探索活動,我更被楓港溪如恆河沙數的水生昆蟲所驚豔,每每翻起一塊卵石,就可以見到十數隻的扁蜉在石面爬行,這是在香港很難見到的。不難想像,每一年必定有不少台灣民眾的心被這斯景像所撼動吧!
這讓已經習慣在香港淡水環境活動的我重新反思:難道香港的河溪就不值一提、毫無優勢嗎?未幾,我就發現這個問題根本不用思考。試問世上有哪個地方的河谷能讓超個80種蜻蜓藏身(香港沙螺洞)?又試問有多少個地方的急流,可以在一日中找到94種大形無脊椎動物(香港大埔滘)?而更重要的是,或許你只需幾十分鐘,就可以到香港不同的地方考察。這些種種,正是香港的河流和淡水濕地的可愛之處!
Maggie Mang (高級教育主任)
你有想像過碳在地球各處「游走」的經歷嗎?在雙流自然教育中心團隊的「森林碳鎖家」課程中,我們變成了活潑可愛的碳寶寶,透過順應幸運骰子(後來變成邪惡骰子了……)的安排,在大氣、岩石、深海和消費者等層次穿梭或停留。他們聰明地活用整個教學的空間,讓我們離開座位,在課室各處闖蕩,目的是希望我們從碳的角度去理解它的轉化,親身體會到人類活動對碳排放的嚴重影響(請還碳寶寶離開大氣層的自由!)。
時間從來都是寶貴的教學資源,這一節的課堂,到底應該以豐富的簡報教學以提升對知識的廣度,還是以高互動的教學活動以提高對知識的理解呢?在香港的傳統教育模式而言,用一節課的時間去説明僅僅一個概念,絕對是一種「奢侈」。説到底,教育應該重質還是重量?哪種方法能更有效、更持久地為學生帶來深度的反思,甚至改變他的環保行為?經過雙流的課程體驗,我不禁好奇可否在香港的學校一嘗這種奢侈但高效的環境教育。如果你願意成為我們的實驗伙伴,不妨了解更多我們過往的長期深化課程,一起做做實驗,發發夢!
Vito Tam (項目主任)
完成河溪探索後,我們正式進行趴溪體驗。我們猶如一些迴游性魚類一樣,逆流而上。雖然過程有點食力但我們並不孤單,因為有真正的迴游性魚類 — 日本禿頭鯊 Sicyopterus japonicus和我們一起同游。聽雙流的朋友表示,在雙流除了日本禿頭鯊外,以前也有不同的迴游性魚類出現,但和香港一樣,因河溪工程的關係令牠們無法迴游,十分可惜。雙流的河溪廣闊,適合不同年齡人士在河溪中考察,是一個非常好的環境教育場地。如果大眾在進行趴溪體驗時能觀察到不同的物種,相信他們一定會更加深刻體會和感受。不知道在香港我們能否舉辦相似的活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