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WLHK團隊感言
Bond Shum (創辦人及保育總監)
我向台灣的環教同工分享過往OWLHK統籌過的蜘蛛生態教育項目,亦派發了蜘蛛生態圖卡,供台灣同工們參考。活動時不乏台灣同工們對蜘蛛的讚嘆:「嘩,這太漂亮了吧!」「我也很想要一套!」「想不到香港的蜘蛛有這樣多種!」我相信於「全港蜘蛛大搜查」所培訓、接觸過的參加者就是我們撒下的種子,將有一天,時機來到時,就會發芽成長,協助傳送關於蜘蛛生態及保育的訊息。
分享前一晚OWLHK團隊在雙流的同工帶領下進行夜觀,除了尋找較為「熱門」的兩棲、爬行動物,同事們還細心的發現正在抱卵的屏東巨蟹蛛,我在旁靜靜觀察,沒有受驚尖叫,只有無數的快門聲及讚嘆,看來「蜘蛛」這種子已經成功在公司發芽成長!
Ryann Tam (項目主任)
這次由雙流的環境教育團隊帶我們到河溪考察、夜行,過程中他們都自然流露一種自在感。團隊對要解說的事很熟悉,但不會著急地表現自己的學識。對身處的環境很自在,仍很樂意帶我們重複探索。在夜行時我們的步伐與本來行程有別,團隊也很放鬆讓我們隨各自的節奏在環境中自由探索,閒時輕輕提示一句「時間要注意一點點喔~」。這是專業的表現外,我相信這種悠然自得的節奏與生活環境有關。
香港人習慣工作效率高,每人都要Multi-tasking。常常遇見活動參加者期望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到、學到最多東西。而活動策劃者少不免要配合期望,盡力將活動時間塞滿。但其實真正有效的學習,也需要留白空間。讓對象多花一點時間學習聆聽自己的呼吸和環境的聲音、多一點空間去嗅嗅森林今天的味道,實在的感官經驗也是重要的知識,也許更能影響一個人的性格特質呢。
Hugo Du (項目經理)
在「森林生態觀察手記」的示範中,我們選取了其中兩個練習,鼓勵組員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感受四周環境。第一個練習是仔細觀察一個自然事物,例如走動的小昆蟲、正在飄落的枯葉、被風吹動的小草...第二個練習就為自己在戶外找一個舒服的地方,在那裡閉上眼睛甚麼也不做,感受四周環境的變化。就這樣,有的組員爬到樹上依靠著,有的在樹蔭下盤坐,有的在河邊靜靜站著...在這一刻,我不禁也想體驗一番,用雙手觸摸著大地,感受陽光的熱力,聆聽著風的低語,觀察著小昆蟲的生活,細膩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恩賜。
有台灣朋友分享這項體驗很新穎,為上午的環節添上完美的一筆。不只是知識的追求才算是認識大自然;回歸到最純粹的身體感覺,感知身邊的自然,或者只是情感上對地方的歸屬感,也可以是一種與環境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