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WLHK團隊感言
Dr. Xoni Ma (創辦人及教育總監)
感謝斯創教育工作群李芝瑩執行長遠道而來,為我們介紹台灣環境教育情況,並協助主持是次世界咖啡廳。當天中午我們簡單收集了大家關注的議題,分析過後訂出了四個題目,每題目台港各一代表擔任桌長,帶領討論。我和雙流的環教師近妙作為桌長,帶領討論題目「如何創造讓環教專業者長期發展的職場環境?」。這題目很深遠和重要,因為是關於整個環教行業如何向前走。討論過程大家都積極分享,我亦很高興見到就算年資尚淺的同事,亦勇於嘗試表達想法。最後我和近妙歸納出三個重點:一)同事與機構的理念一致,找到環教工作的意義;二)團隊成員彼此具良好溝通,互相尊重、信任,有足夠發揮空間和機會,找到環教工作的樂趣;三)機構具良好規範和機制,包括福利和晉升機會,找到環教工作的前境及希望。
雖然台港兩地環教情況不一,但是次討論亦引證了我們亦有面對類似問題,而推動環教發展的目標也可以是很接近的。因為正如東源部落環教師孫老師所說,他能夠多年在環教行業堅持努力,是因為「不捨」二字,而這環境教育的本質:對大自然以及對土地的愛,這份環教的使命感,是四海皆同。見賢思齊,但願我們香港各環教同工,能夠一起攜手努力,讓本港環教,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Kayson Lo (高級項目及保育主任)
只是短短兩三個小時的交流和討論,我們已看到港台兩地在環境教育的政策、發展、和推行上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雖然近年香港在環境教育方面已大步向前,例如教育局已逐步將環境教育融入中小學,又與不同非政府組織一同推行校外的環境教育課程和學習計劃。同時,亦有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大嶼山保育基金等資助非政府組織籌辦不同類型的環境教育和環境保護的計劃,使公眾有更多機會認識大自然和環保的知識,培育公眾了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可是,上述的環境教育計劃和活動都是自由參與的,即是說活動的參加者都是本身就對大自然和環保有興趣和有一定認識的人。在這個情況下,其實環境教育依然無法推展至一些不會主動接觸和認識環境教育和環保活動的群組之中。台灣方面,政府為提高國民對環境的認知和責任等,《環境教育法》也規定了所有公營機構、學校、一定規模的企業和組織等的員工、教師、學生於每年均應參與四小時以上的環境教育,使環境教育的成效擴展至不同群組和不同層面的公眾之中。
儘管香港的環境教育已不斷向前走,但走得很慢,真的希望香港政府可以推動更多環境教育,讓環境教育專業化,推廣環境教育至各層面的公眾,推動本地可持續發展。
Andrew Lai (助理項目主任)
身為環境教育工作者,我們相信教育是回應全球環境議題的關鍵一環,不過在香港推行環境教育實在挑戰重重。在「世界咖啡廳」交流環節中,我們有幸可以與台灣的同工交流兩地環教發展的經驗和方向。我們往往會羨慕台灣的「環境教育法」及台灣環教師的專業認證,不過討論後我們發現要實現環教專業化也有許多易被忽略的困難,例如:相關認證如何能公道地衡量和反映一位環教師的經驗?當然,這些討論對香港來說都是後話,因為香港從未訂立環境教育相關的法規和認證系統,環教發展比台灣慢了一大截。若政府願意將環教納入政策中(如訂立專業認證制度及將環教納入常規教育),將會是對整個行業的一大認可和鼓舞!
要確保香港環境教育的長遠發展,就必須建立好香港環教的產業和品牌,讓政府、企業、公眾等認識環教的獨特性和價值。希望將來我們能更自信地向人介紹:我是環境教育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