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 and resources

Publication and resources

【鮮為人知的擬寄生世界】

地球上數之不盡的物種之間有着形形色色的關係,大家耳熟能詳的有捕食、競爭、共生和寄生等,但是物種之間的關係並非非黑即白,其中一種「寄生非寄生,捕食非捕食」的關係,便是擬寄生。擬寄生並不為人熟知,如想更深入了解,首先要清楚知道寄生物、捕食者以及擬寄生物三者的分別。

寄生物寄生在寄主身上後,前者會從後者身上得益,造成傷害卻又不會致寄主於死地,為的是令寄主盡可能活得更久,相對自己也可更長時間地獲益。相反,捕食者追求的是「快、狠、準」地奪去獵物的性命,一生中不斷吃掉獵物以轉換成所需的能量。而介於寄生物與捕食者之間的擬寄生物,幼蟲階段時會寄生在單一寄主身上,最後殺死寄主以完成自身的生命週期,不像寄生物般要寄主苟延殘存,亦不像捕食者般需不斷捕獵。

擬寄生分為兩大類:會停止寄主生長(Idiobionts)與不會停止寄主生長(Koinobionts),而多數擬寄生昆蟲都屬後者。

前者會先向目標注射毒液,造成目標短暫或永久性的癱瘓,再在停止生長的目標身上或附近產卵,此類擬寄生為初出生的幼蟲提供可靠及不會移動的食物來源。而第二類擬寄生,幼蟲在寄主體內孵化後會在沒有傷害寄主的情況下,透過寄主吸收營養並與牠一起成長,直至要離開寄主的一刻,才作出致命一擊,造成寄主的死亡。到底,幼蟲是如何安然無恙地在寄主體內成長郤不受到寄主的免疫系統攻擊?那就是另一個長篇又複雜的故事了。

擬寄生物在大自然擔當着調節其他生物數量的要職,如果擬寄生物消失了的話,某些物種的數量便會急增,破壞生態平衡,甚至影響到生物多樣性。雖然擬寄生物看似微不足道,但牠們可是維持生態平衡的關鍵之一。最後,如果你不怕毛蟲又沒有密集恐懼症的話,不妨觀看以下影片,一探鮮為人知的擬寄生世界吧!

Reference:
Quicke, D. L. (2015). The braconid and ichneumonid parasitoid wasps: biology, systematics, evolution and ecology. Chichester: Wiley Blackwell.

【文:Carrie Cheung,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2017暑期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