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及資源

出版及資源

【野豬好鄰居】

「凶猛」、「骯髒」和「愚蠢」可能是大多數人對野豬的固有印象。近年來,野豬頻頻現身市區覓食,大家亦有更多見到野豬的機會,就一起來從新認識下一直生活在大家附近,被我們誤解的野豬啦!

野豬(學名為 Sus scrofa)又稱山豬,廣泛分佈在歐亞大陸,全世界有不同的亞種。現今主要肉類食糧來源之一的家豬,也是野豬的一個亞種,在9000年前由野豬馴化而來。在近幾個世紀,野豬因人類捕殺而大量減少,曾經一度在英國、丹麥、德國等地區消失。在香港,由於食物和水源充足,加上絕少人狩獵,所以野豬在香港十分常見及分布廣泛。

野豬是本港體型最大的陸棲哺乳動物,成豬體重可達200公斤及體長達2米。牠們長有厚而粗糙的短毛,毛色為灰棕至黑。幼豬初出生時毛色呈深淺棕色條紋,條紋會在頭6個月至1歲後慢慢消失。雄豬的兩對犬齒不斷生長成獠牙,用作打鬥或挖掘之用。一般來說,野豬行蹤隱秘,而且習慣避開人類。但當野豬受挑釁或受驚嚇後可能會作出攻擊行為,尤其是具領導地位的雄豬或帶有小豬的母豬。因此,人們應該避免接觸野豬,切勿主動走進、喂食及干擾他們。如在野外遇見野豬,應保持鎮定,有需要可躲在大樹或巨石後,待野豬離開後才繼續前進。

野豬是群居和社會化的動物,觸覺信息對牠們的行爲有著重要作用。觸覺受體密度最高的是野豬的鼻子,因為他們會使用鼻子進行高度操縱行為,如翻土、攜帶和推動幼豬,以及作社交互動。野豬是雜食性動物,經常使用鼻子翻土覓找植物的根及球莖或泥土中的小動物(如昆蟲或蚯蚓等)作食物,同時也製造出不同的生境有利種子發芽和植物根部擴展。牠們也是南酸棗、木荷、青果榕等植物的種子傳播媒介,野豬在吞下果實之後,會將帶有硬殼的種子排泄出來,幫助種子傳播到另一處地方,種子待適合時機便會發芽並長成大樹。

野豬因爲不具備有排汗功能的汗腺,所以牠們或許會在泥漿中打滾,藉著水氣蒸發讓自己身體保持涼爽。沾在皮膚表面的泥漿還能夠作爲防曬霜避免皮膚曬傷,並且能夠防止蚊蟲的叮咬。擦掉皮膚上粘結的泥巴更可以一並除去虱子和其他寄生蟲。現在,你是否頓然察覺,那看似骯髒的泥漿浴,不但不會弄髒身體,反而是在清潔皮膚呢?

實際上,野豬並不像大家印象中圈養的家豬一樣,只懂得吃和睡。野豬爲了尋覓食物和新棲息地,會長途跋涉,日夜行走,可謂是動物界中的「毅行者」。牠們高度依賴氣味和味道來尋找合適的食物,野豬能嗅到逾500米以外的氣味,更能嗅到地底下近3米深的食物味道。野豬不單是勤奮,他們也屬於聰明的動物。在BBC的一個節目中,豬表現出各種聰明行為,例如懂得走出迷宮、利用鏡子、推球入龍門、將錢幣投進錢箱、配對形狀等,甚至比幼兒的表現更好。可見野豬並非我們常認爲的那般低智力,亦希望大家能對野豬有新的認識和觀感。

參考文獻︰
Marino, L., & Colvin, C. (2015). Thinking Pigs: A Comparative Review of Cognition, Emotion, and Personality in Sus domesticus.
Henry Nicholls (2015). 打破人們對於豬的錯誤認知. BBC.
野豬. (2020, February 1). Retrieved from Wikipedia Chinese.
AFCD. Wild Pig Nuisance - Fauna Conservation - Conservation.

【文:Calvin Ma,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2019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