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以歷屆「香港野外植物辨識基礎課程」的學員為授課對象,由專業導師設計,透過室內課堂及戶外考察,讓學員掌握辨認蕨類植物的技巧,以及並其在生態系統中扮演的角色。
課程以歷屆「香港野外植物辨識基礎課程」的學員為授課對象,由專業導師設計,透過室內課堂及戶外考察,讓學員掌握辨認蕨類植物的技巧,以及並其在生態系統中扮演的角色。
繼2023年,本會繼續承辦由漁農自然護理署主辦的郊野公園生態速查活動。透過講座、生態速查教室活動及校際生態速查挑戰賽,讓學生了解香港郊野的生態,以及公民科學的概念。此外,競賽活動亦可以鼓勵學生發掘不同的野生物種,提升對大自然的興趣。
由「資優教育基金」資助,透過多元化及體驗學習形式,小四至小五學生探索人類與森林的關係,更會親身採集森林數據,進行小組研習,探究森林如何協助本港應對氣候變化及實現碳中和。
課程為曾參與「香港野外植物辨識基礎課程」的學員設計,在專業導師的指導下,讓學員了解香港野外植物物種及其結構,明白其生態重要性。
繼2023年之後, OWLHK繼續以義務形式擔任城市自然挑戰賽2024(香港區)的城市主辦單位。透過上載觀察紀錄,大眾可以增加全球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的數據,促進各地生態研究。
由漁農自然護理署聯同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舉辦。活動推廣公民科學的精神,鼓勵學生及公眾探索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的野生動植物、欣賞郊野公園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並從中享受自然的樂趣。
OWLHK聯同Shaun Martin 成為今屆城市自然挑戰賽(香港區)的義務主要統籌,透過舉辦一系列的生態速查活動,推廣及宣傳大眾對本地生物多樣性的關注和認知,為香港區爭取佳績的同時同時貢獻生物多樣性資料庫。
由太古集團慈善信託基金資助,透過進行本港首個大型「學童自然連結感」和「小學戶外環境教育」的基線調查,及舉辦一系列的倡議及宣傳活動,讓社會不同持份者明白接觸大自然的好處及重要性,以及一同擕手推動本港戶外環境教育,並提升香港市民 - 尤其是學童的身心健康。
由「資優教育基金」贊助,以海洋生態為主題,透過研習海洋生態,強化資優學生對海洋生態學、生物多樣性和保育的知識及興趣,培訓他們科學探究和設計相關應用所需的技能,建立正面價值觀,促進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
本項目利用水生甲蟲生態為主要切入點,並糅合藝術創作元素,分有兩大部分,全面深化大嶼濕地生態的教育和保育。第一部份透過舉辦攝影和藝術創作工作坊等活動,吸引公眾參與認識和欣賞大嶼濕地生態。第二部份進行大專生濕地生態調查員培訓,並以一系列濕地甲蟲公民科學活動,讓公眾深入認識大嶼濕地,參與調查,為保育出一分力。
聯同專業導師一起帶領學員認識香港蝴蝶的觀察及辨認技巧、蝴蝶與植物之間的關係,讓大眾了解這美麗昆蟲的基本生態知識及其重要性。
計劃以全港首副潮間帶或蝴蝶生態為主題的桌上遊戲,培訓中學生成為生態桌遊大使,及後帶領到校生態桌遊推廣活動,透過遊戲教育向更多本港學生推廣本地生態及生物多樣性。
由資優教育基金資助,以昆蟲生態為基礎,透過舉辦校外進階學習課程,強化資優小學生在生態學和生物多樣性的知識,並發展科學探究和設計相關應用所需的技能,從而培養學生對環境的正面價值觀和態度。
與從事本地蜘蛛研究的專業導師一起帶領學員認識香港蜘蛛的形態學及構造,學習觀察及辨認技巧。打破大眾對蜘蛛的誤解,並了解蜘蛛對生態的重要性。
由香港資優教育學苑主辦,本會協辦的環境科學課程,培訓中學生認識香港本地生態及生物多樣性,親身探討不同自然保育議題,最後一眾「領航員」以小組形式計劃和實踐生態保育項目,以創新多樣的方式向公眾宣揚保育訊息。
開發應用程式,提供四條「大嶼生態文化語音導賞深度遊」路線供郊遊人士跟隨前往探索。另外亦舉辦生態教育活動,由受培訓的生態大使帶領公眾感受及認識大嶼山豐富的自然生態。
以香港常見的傳粉昆蟲為主題,透過多元化的教育活動、戶外考察及「昆蟲酒店」,向公眾教育和推廣昆蟲生態及重要性。同時普及「昆蟲酒店」的應用,為城市昆蟲提供棲息空間。
由公眾人士及專業生態藝術創作者一同構思創作,出版一本以自主探索及五官主導的「森林觀察手記」,網上版更開放予公眾自行下載,一起帶到戶外開展森林探索旅程。
本會衷心感謝陳廷驊基金會及其團隊於本年度為本會提供慷慨及用心的支持,在「雪中送炭計劃2.0」中,不論經濟方面以及夥伴同行活動當中的各項得著,支持本會渡過逆境,讓我們可以專注維持我們的工作,在疫情中亦能繼續為本地提供各類環境教育的機會及服務。
以實境解謎遊戲,讓學生可以透過富趣味性的定向遊戲,認識香港鄉郊地區如荔枝窩和貝澳的當地環境、歷史以及生態知識。
聯同專業導師一起帶領學員認識兩棲爬行類的基本知識、參與夜行考察,學習觀察及辨認技巧等,讓大眾多加了解這些神奇而重要的動物及其棲息地。
由資優教育基金資助,聯同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舉辦,讓中學生們學習香港生態及應用地理資訊系統技巧,再進行小組研究,實地收集數據,配合使用地理資訊系統,建立地理資訊系統雲端地圖以及StoryMap,研習香港城市生態。
透過桌上遊戲、淨灘活動及海岸生態導賞,探討海洋垃圾對本地生態的影響。教育活動覆蓋大專、中小學及公眾,帶出源頭減廢、培養環境友善的生活習慣,從而長遠解決海洋垃圾污染。
推出全港首個以蜘蛛生態為主題的教育計劃,透過公民科學及教育活動,增加公眾對蜘蛛生態的認知,同時為香港蜘蛛提供重要生態基線資料。
本會負責進行生態調查及顧問工作,本年度本會開展了植物及動物的基線調查,記錄及監察當地生物多樣性,為計劃於當地進行生態管理時提供重要的基線資料、專業意見及建議,用以日後制定更長遠而永續的鄉郊保育方案。
與香港河溪生態專家合作,推出以河溪生態為主題的課程,讓參加者可以深入認識河溪生物如水生昆蟲、魚類的辨認技巧及了解河溪面臨的威脅。
與香港海岸生態研究員合作,推出以海岸生態為主題的課程,讓參加者可以深入認識潮間帶物種及體驗科學調查技巧。
學校因疫情而需停止面授課堂,學生無法如常到戶外學習和體驗。有見及此,本會開發網上課程及活動,為學校提供多一種教學選擇,協助學生在疫情期間,仍然可以接受優質的環境教育。
以新穎的競賽模式,運用公民科學家的方法,鼓勵市民一同參與,認識生態之餘,亦為大嶼山生態增加重要基線資料。
與香港蜻蜓專家合作,推出香港蜻蜓辨識課程,為各蜻蜓愛好者、有志投身生態調查或生態教育的朋友,提供優質的學習。
本會創辦人及教育總監馬昀祺博士,撰寫聯署聲明並廣獲各環教機構及學者支持,於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就初步建議展開的公眾諮詢,作為意見提交。
本會致力推動香港桌遊環教,並希望創作更多本地生態主題桌遊,此計劃配合專家協作、生態及桌遊教育培訓,協助大專生發揮創意,創作多款生態桌遊。
以創新主題舉行教育活動,包括淡水河溪和沼澤,以及昆蟲和無脊椎生物,有助保育南大嶼的重要生境。
本會致力推動生態紀錄片的發展及應用,並獲 AFCD 資助,精心設計以生態短片為主軸的互動環教遊戲,到各小學進行生物多樣性教育。
再次到訪台灣,與斯創教育工作群、環境友善種子、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台灣生態紀錄片始祖劉燕明導演、以及國家教育研究院戶外教育研究室交流學習。
以地區為本的環境教育是我們努力發展的方向,此計劃以植物、兩爬、生態短片為主題,推動大嶼山的生態保育。
本會十分重視如何推動本港環教及提升團隊能力,OWLHK全員到台灣,與當地環教機構交流學習。
海岸生態教育是本會其中一個重點工作,並多次承辦 AFCD汀角四季賞的不同活動。
《森林的法則》是香港首副以本港陸上森林生態及生物多樣性為主題的桌上遊戲,於 Kickstarter 成功籌得約港幣六萬元,正式出版,廣受學校、家長、自然愛好者歡迎。
本會開辦專業生態培訓課程,此課程有系統地教授植物辨識方法,使學員掌握基本根基技巧。開辦至今反應熱烈,已連續開辦四期課程。
香港首個大型環境教育桌遊計劃,以本會出版的《森林的法則》作為主軸,舉辦多場培訓、桌遊、考察及研討會等活動,超過1200人參與。
專門為香港大學日新學院的宿生,包括本地學生及交流生,特別設計的認識本港大自然的課程。此課程連續四個學期開辦,一共超過 400 位同學參加。
現時OWLHK 與綠惜地球和菇菌圓合作,為其主辦的植林優化計劃進行調查研究,監測植林優化的成效。
與香港大學學會及專家合作,以螞蟻為主題,透過考察市區和郊區的螞蟻多樣性,達至生物科教學和環境教育之效。
以大嶼山兩爬、蝴蝶、民族植物等為主題,帶領公眾探索水口、貝澳等大嶼生態熱點。
特別針對本地大專生及長者,將兩爬保育的資訊及理念,有效地於社會不同層面中傳揚開去之外。
以三大部分:大專生導師培訓、中學生訓練活動和校內實踐項目,培養學生對森林保育的正確理解和態度,實踐環境保育。
OWLHK 重視環境教育人才培訓,其實習生計劃包括一系列的環教培訓,亦提供機會與實習生共創環教夢想。
由2016年開始至今,為香港大學環境管理碩士課程提供專業生態培訓,帶領各碩士生於不同生境進行生態考察。
參與漁農自然護理署所舉辦的香港生物多樣性節,設計了OWLHK植物多樣性課程,介紹次生林﹑風水林及灌木林生境及其植物多樣性。
初試啼聲,包括兩爬山林及田野篇以及常見植物篇,半天活動加入互動遊戲元素,反應熱烈!
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於2016年4月22日正式註冊成立,恰巧是世界地球日!